有舊書,舊雜志,甚至是舊報紙千萬不要隨意處理掉,要把它們好好收藏,說不定哪天它會給你帶來意外之喜。
就拿報紙來說,絕大多數人都會把看過的舊報紙當廢紙賣掉,其實這是暴殄天物的做法。
因為有人專門做舊報紙生意,他們把收來的舊報紙仔細裝裱起來,作為極限生日禮物出售(同年同月同日)。生意很好,每天來選擇生日禮物的客戶絡繹不絕。
誰都有好奇心,想知道在自己生日那一天,世界上還發生了些什么。
出售生日禮物的人,也會根據要求,在生日禮物上面留下祝福的語言。比如:孝敬父母,為了你,今天他們遺忘了整個世界。
印象最深的一次,滄州農村一個老教師,還收藏著孩子讀書時訂閱的《中國少年報》。
從1982-1986年五年260份報紙一份不少,據他說當年訂閱價每年1.08元,五年他一共花了5.4元訂閱報紙。最后這些報紙以2600元成交。
裝裱后被搶購一空,售價不方便說,大多是丈夫送給妻子的,對這個年齡段的人來說,這份生日禮物遠比一個生日?有意義的多,尤其是周刊,更是極限生日禮物中的極限。
至于舊書、舊雜志收藏價值更高,文革時期的紅寶書,還有內容豐富的連環畫,據說印量都是天文數字??蛇@才多少年,這些本來隨處可見的東西,現在只能到古玩市場上去碰運氣了。
不可否認的是,在許多人心里,只有條件允許,家中就會空出一間書房,書架上放置上自己心儀的藏書。
據一份關于書籍的調查報告稱,每年中國出版的圖書,就有255106種。
如此浩瀚的書籍,人們獲得書籍越來越容易,書房里的藏書,也越來越多。
也許放著放著,就成了讓人頭痛的,該如何處理的舊書籍。
巴金晚年,做了一件對他來說,意義非凡,且非常重要的事,就是為他幾十年來,收藏的三萬多冊圖書,一萬多冊雜志,尋找到一個好歸宿——即,無償地捐給公共圖書館。并且,他選送的,都是他自己藏書中最重要的部分。
當他還是少年時,因為讀書,他看到了一個嶄新的世界,認為讀書,真是“天下第一樂事”。于是從那時候起,除了日常生活必需之外,他把大量的金錢都用在買書上。
在法國留學時,用兩個小面包加白開水打發一頓正餐,把可能節省下來的錢拿去買書。
因為聽到從日本回來的朋友說,日本的西文書又多又便宜,于是去日本旅行小住,淘回大量舊書。
住在上海,經常到北京開會,也總要抽時間大包小包地淘回大量的書,無法隨身攜帶,就先郵寄一部分,再隨身帶一部分。
哪怕是在“文革”后期,每月只能取自己一小筆存款用作生活費,依然到處尋找可以買到的書。
對于自己的藏書行為,他自有一個理論:
書是給人看的,是傳播知識、文化的,也精神食糧;獨樂樂不如眾樂樂,有了好書,就是要讓人分享。
所以,對于書籍,巴金是非常樂于慷慨地贈與友人的。而這些書籍的內容,他早已爛熟于心。
這一觀點,和大洋彼岸的美國人的藏書觀點,頗為相似。他們認為,書只有使用起來,才能體現出自身的價值。
美國有著龐大的圖書館系統,并且每年都收到很多我人贈書或是作家贈書,在他們收到這些藏書后,發現有的書,已有復本,有的書未必重要,有的書,更是普通出版物,有的書有文件物價值但卻不夠水準作為藏書……對于這些情況,圖書館往往有個處理通則,就是通過折價處理,讓有它們呆在有需要的讀書的書架上,這樣比起送到垃圾場或是再生資源處理廠更好。
他們藏書的目的,是用書,讓這些富余的書籍為社會教育服務,讓知識更容易走進千家萬戶。
其實,不論中外,不論在哪個城市,總還有一些人,對舊書店念念不忘,在這些故紙堆中淘出寶貝的幸福,就像中了大獎一般。
雖然隨著時代的發展,電子書開始漸漸流行,但是它們一時還難以取代紙質書籍。
如果有一天,真的沒有了紙質書,喜愛藏書的讀書人,心中的念想,將會無處安放。
如果你家里正好也有占著書架的舊書籍,而書中的知識你早已熟記于腦,不妨考慮贈與正好需要它的人。
@我是冰娉 感謝你看到這里
樓下有收破爛的!